2016-08-04 08:13

今年國際家庭日,瞻岐鎮婦聯聯合鎮文化站開展了“好家風好家訓你報我寫”的活動,邀請鎮書法家協會會員為村民書寫好家風好家訓。通訊員劉燕燕攝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小了說,可修身齊家;往大了想,能治國平天下。你家里有家訓嗎?你家的家訓,是裱起來高高掛起的至理名言,還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時不時念叨一些的人生道理?
最近,鄞州區做了一件很有傳統范兒的大事———啟動了“義鄉鄞州———家風建設年”活動。具體來說,要從鄞州區的歷史文化資源中,挖掘出以“德、廉、學、和”四個字為內核的傳統家風家訓,結合到當代的家風家訓中。
靜下心來細細地想一想,你家的家訓什么樣兒?
從《三字經》開始的家訓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大概是鄞州人影響最深遠的家訓,經典蒙學伴著瑯瑯童聲,穿越漫長的光陰,經久不衰。沒錯,被譽為“蒙學之冠”的《三字經》就出自鄞州。
700多年前的南宋,鄞縣人王應麟寫成了《三字經》,它是我國現存最早、影響最深遠的兒童啟蒙教材,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及民間傳說,內容生動,言簡意賅,廣為流傳。
從鎮明路上王應麟的雕塑看,那是個拿著書在教育小孩的嚴肅老人。不過,他可不是板著面孔的老學究,根據史料記載,這位蒙學泰斗其實是位“學霸”。
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王應麟生于慶元府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九歲便通六經,十九歲舉進士,學而優則仕,從此走進官場。
但少年得志的王應麟仕途并不順利,他曾多次因為忤逆權相而被罷官,好不容易新帝即位重新被任用,即又因為自己的建議主張沒有被采納又憤而辭官;实墼t他回去做翰林學士,但王應麟又一次拒絕了。
南宋滅亡后,他隱居鄉里,閉門謝客,著書立說。他一生著作甚豐,對天文地理、經史子集都有研究,但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影響最深的是晚年為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編寫的“三字歌訣”。
兩宋時官學興盛,私學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尤其是蒙學,已開始分化出村學、義學、族塾等形式,這也是《三字經》產生的背景。當時的讀書人推崇從先秦諸子的著作中尋求與傳統思想的對接,于是王應麟出手了。
這位博古通今的大儒,提筆便舉重若輕。如果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三字經》的開篇部分,講的就是家庭教育,“茍不教,性乃遷”,說的是教育之重要;“昔孟母,擇鄰處”,可以理解為家長對環境的重視;“子不學,斷機杼”,強調了家長的教育方法;“養不教,父之過”,則是直接宣告不重視家訓家風的家長就是失職家長了。
從“人之初”開始,三字一句,四句一組,那些朗朗上口的韻文,伴著“守孝悌,次見聞”、“戒之哉,以勉力”等家風家訓,從此代代相傳。這些老祖宗的人生哲學,樸素的價值觀,在孩子們搖頭晃腦地背誦中,浸潤著一顆顆童心,影響著一個個家庭。
家風家訓并不只在《三字經》中
在鄞州,有不少大家族,通過類似《三字經》的方式,把鄉土先輩們經年累月沉淀的人生道理、生活理想、道德準則、人性秉持傳遞給后人。
比如古林龔氏:“孝父母,敦夫妻,睦家族,友兄弟,親姻鄰。重忠義,崇仁道,尊教育,高品行……”,三橋鮑氏:“重譜乘,尊祖宗;廣睦族,擇嫁娶;療疾病,修學行……”,咸祥馬氏:“勉孝順,睦宗黨,重師友,力本業……”
那些聰明的祖先,在起草家訓的時候,將殷殷囑托融入了簡單易記的三字句,你會在字里行間讀到祖輩父輩的內心寄寓和處世風范,讀到他們的用心良苦,以及對后輩的美好期盼。
當然,不同的家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很多大家族的家訓,通常會展示在宗廟中,或勒石為銘,或載入家譜;此外,還有一些家訓,會以更家常的面目出現,它們不知不覺地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比如,在飯桌上,一家人圍坐的時候,祖父或父親總會講一些做人的道理,小至學習要專心、跟同學要友善、對老師要尊重,大至要樹立理想、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每逢孩子過生日、開學,或者過年過節、族里有酒席的時候,父母和家族長輩也會有類似的訓誡。有女兒的人家,在女兒出嫁時,母親會在喂女兒吃上轎飯的時候諄諄教導女兒,為人媳后要孝公婆,敬夫君,睦姑妯,勤持家,教子女。
那些年,我們記憶里的家風和家訓
鐘公廟中學學生張奧喆在作文中寫道,他們家的家訓,就是當了一輩子干部的爺爺退休前,每天騎著一輛老舊自行車上班的背影。
在南部商務區上班的白領孫杰說,他的家訓就是老爸的一頓狠揍。小時候他仗得自己長得高大,總愛欺負人,常常把同學打哭。有一回,被打女生的家長找上門來,老爸聽完事情原委,再看看那個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女孩,回頭就給了兒子一巴掌:“你力氣大你就可以打人?那我也讓你嘗嘗被打的滋味兒!你服不服?”
說到家訓,退休多年的原鄞縣副縣長俞舜民,總會想到1948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因參軍離家多年的父親俞諧回鄉探親,帶他去走親訪友,一路上考他《長歌行》。
“陽春布備澤,萬物生光輝。?智锕澲,焜黃華葉衰……”13歲的少年邁著輕快的步子,邊走邊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备赣H語重心長地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所以,不管在哪里,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處境,都要好好努力,不要留下遺憾。
很快,俞諧回到部隊,1949年隨部隊去了臺灣,父子一別數十年。俞諧在臺灣從事教育工作,歷任臺灣大學、文化大學教授,20世紀80年代移居美國。俞舜民繼承了父親的勤奮努力,卻因為受到父親的牽連,在很長一段時光里備受打擊,生活艱難。
但是,他牢記父親教誨,在最艱難的日子里也沒有放棄,在田間地頭攻克多項科研項目,撰寫了富有理論推導和實際應用價值的農業論文30余篇,獲中央(部)、省、市、縣以上科技獎18項,并成為全國第一個填補席草科研空白的專家。
有了一番成就后的俞舜民終于與闊別多年的父親相見,當年背《長歌行》的情景仿佛還是昨天的事,轉眼春去秋來,他們都老了!八麤]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但是,他當年的教導給了我向上的力量!庇崴疵裾f。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那些祖輩、父輩留下的提醒、勉勵、期許,那些做人的道理,在兒時看來,也許只是抽象的教條,可是終有一天,在到了一定年紀,經歷了一些事情以后,或是眼花頭白,密密的皺紋從額頭拉到嘴角時,再回過頭來去想,才會慢慢體會,逐漸懂得。
這種懂得,還會再一次以家風家訓的形式,留給兒孫。所以,雖然我們經歷了多次動亂,雖然祠堂會倒,宗譜會毀,但是祖輩們懷著一個永恒的夢想來維系和延續的家族信仰卻不會消失,它們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編輯: 孫研

- 整容失敗前后花費100萬元仍無果 她要出書
- 周世鋒涉嫌顛覆國家政權案一審在津審理
- 馬云做鄉村教師代言人 首期培訓班開班
- 八達嶺動物園白虎咬掉轎車前杠?謠言!
- 北京地鐵十余大媽強行闖卡 根本攔不住
- 朝鮮導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 日方通過駐華使館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