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4 08:13

5月,首南街道在九曲社區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此活動以“百碗幸福面,鄰里一家親”為主題,奏響幸福樂章。通訊員李禎攝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家風家訓都是農業社會的產物,是在一個特定家族之內的文化遺產。但是,到了現代工業社會環境中,家族概念已經淡化,我們更多是以個人身份參與全社會的生產消費循環。那是不是這些家風家訓對我們來說,就僅僅是只有觀賞意義的文物,而不再具有實際效用了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一門多杰是怎么培養出來的?
根據鄞州區的不完全調查,雖然個體的成就主要來自于個人的奮斗和歷史的機遇,但從家規嚴明的家庭或家族出來的孩子,實現人生價值的幾率更大。所以,一個家族里,成才往往不是個例,其中最典型的是童家。
全國聞名的“教授村”童村在鄞州,20世紀以來走出了三十多位教授或教授級的高級知識分子,其中有曾任職中科院副院長的童第周。
童第周,其父童兆甲,人稱梅芳先生,考中秀才后辦起了私塾,除教育自己的五個兒子外,還收本族、本村以及附近的孩子,對家境貧寒的學生減免學費。
童家并不富裕,長子第錦一直幫著主持家務校務,老二第德卻酷愛讀書,后不負所望,考上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成了童村的第一個大學生。
幾年后,第德從燕京大學畢業,回寧波任教,與長兄一起培養老三第谷和老四第周讀書。第德曾任民國政府交通部、郵電部秘書等職,解放后任中華書局編審。
第谷畢業后曾任寧波商業學校教員、農業銀行總務處處長等職。1930年,他在銀行籌借了1500元錢,供老四第周赴比利時比京大學(今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同時他還傾力支持老五第肅和侄兒侄女的求學、求職。
老四第周的成就舉世矚目,他是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杰出領導者,他還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老五第肅畢業于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是一位水文地質學家,是全國重點工程———治淮工程的總工程師。梅芳先生的孫輩中,也有不少名人,比如童第錦的兒子童中燾是山水畫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編輯: 孫研

- 整容失敗前后花費100萬元仍無果 她要出書
- 周世鋒涉嫌顛覆國家政權案一審在津審理
- 馬云做鄉村教師代言人 首期培訓班開班
- 八達嶺動物園白虎咬掉轎車前杠?謠言!
- 北京地鐵十余大媽強行闖卡 根本攔不住
- 朝鮮導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 日方通過駐華使館抗議